黄庭寿:山顶上的渔村

395
发表时间:2022-03-04 14:57作者:黄庭寿

202006162210359240511_b.jpg

   

    正赶上盛春,苍溪县石门的插江两岸桃红李白,把细柔的江装点成一条彩带。三两个村妇蹲在江边石板上洗衣,说说笑笑,棒槌声此起彼落,磁性的声音逗发了柳树上的鸟鸣。江心横卧一块巨石,叫做“关门石”,如石锁关门,是闻名川北的“水码头”,石门由此得来。船只正是从这里出发,一路扯帆,越过东河、嘉陵江,最后抵达朝天门。


微信图片_20220304143752.jpg


    我无心欣赏江景,拣山路向上攀爬。“石门石头多,出门就爬坡。碟子大的天,席子宽的河”,这首石门山歌,道出了插江一带奇崛的山水。绕过“独占鳌头”“犀牛望月”“老龟负重”等怪石陡坎,山势渐高,天光突然放亮。这是一条山脊上的小路,像山里人的性格一样,直来直去,没有多少“弯弯绕”。“吭哧吭哧”地往上爬,眼见快到山顶,两腿酥软,正要歇息,忽然有人欢快地叫出声:“到了!”


微信图片_20220304143744.jpg


    真到渔村了。眼前是一口面积近20亩的大鱼塘,呈半月形,松风吹过,一池清水荡开层层涟漪。不时有鱼跃出水面,弄出很大的声响。站在标改过的鱼塘边,极目远眺,脚下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:层层叠叠的鱼塘,在三塆两塝尽情地铺展开来。阳光是调色师,由远及近,给每块鱼塘敷上了瓦蓝、浅灰、米白。愈到山腰,水色愈浅,鱼塘埂愈细,最后变成了颤颤悠悠的丝线。这哪是鱼塘啊!分明是一池硕大无朋的莲叶,几百张叶片挨挨挤挤,在光影里窃窃私语。山风忽来,莲叶开始摇动。山脊似乎也在动。山脊是莲叶的茎干,它一动可不得了,我赶紧收束脚步,朝山腰的人家走去。


微信图片_20220304143737.jpg


    在东河、插江的交汇处,在川北苍溪的腹地,在中梁村、铧山村、三林村的层层梯田上,有这样一个山顶渔村,连片鱼塘面积达到3000亩。鱼塘与鱼塘之间,有水渠连接,从红旗水库、三林水库、露白沟水库的来水,一路欢唱而来,能从山顶饱灌到山腰。徜徉渔村,鲢鲤鲟鲫悠游其中,龟鳖蟹虾一团和气,“鱼米之乡”名副其实。眼前的一切,让我想起四年前的情景。那时,我几次到石门采访,脚下的这片土地只种零星的水稻、小麦,仅能糊口。四下里疯长的荒草,几乎掩盖了石门乡两个响当当的“招牌”:一是苍溪“水利化第一乡”,1口中型水库、3口小(一)型水库、星罗棋布的大小山坪塘,形成了1600万方的总库容,但白花花的水大都白白流淌了;二是全县“劳务输出第一乡”,每年全乡的务工收入抵周边的好几个乡镇。自然条件不差、经济收入不低,怎么会弄成这样?我百思不得其解。


202103012230039375299_b.jpg


    2018年冬季,随着东西部协作扶贫的纵深开展,对口帮扶的浙江省三门县投入210万资金,重点打造石门乡“山顶上的渔村”。于是,一场“靠山吃水”的攻坚战在山脊上打响了。在险滩恶浪中趟过的船工、渔民,他们的后代依然传承着“拉断筋和骨,不吭也不哭”的硬气。有稳定的脱贫项目,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留了下来,挖土的、采石的、修路的人流络绎不绝,“争强好胜,不怕拼命”“联手老庚,连心连筋”“敢流汗和血,才算得豪杰”,粗犷的号子声响彻山梁。平日里,羞羞答答的石门山歌也亮开了嗓门:“两岸青山排对排,幺妹嫌我穿草鞋。几时等到时运转,重庆的袜子顺庆的鞋。”经过冬春两季的奋战,一个集生态养殖、野外垂钓、山顶露营、绿色观光于一体的渔村顺利建成。


微信图片_20220304143756.jpg


    走过山腰的人家,座座洋楼在翠竹丛中若隐若现,不时有洁白的梨花探出头来,是“时有幽花一树明”的意境。如今的山顶渔村,虽然刚刚起步,但已经初见成效。2020年,500多户养殖户户均增收近千元,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20户。微风拂过山坳,石门山歌的传承人张九龙老人,早早在院子里摆了凳子,与几个老伙计一起哼唱石门山歌:“清早起来就上梁,梁上有个鲤鱼塘。鲤鱼塘里好扳澡,中包梁上好歇凉。哎,花儿慢慢摇。”


202103012230029375521_b.jpg


    在舒缓、颤悠的山歌声中,我忽然想起:2020年2月14日,素有“雪梨之乡”的苍溪县,一举摘掉了34年的贫困县帽子。一顶“帽子”戴过而立之年,都快戴出锈斑了,然而很“温暖”,干部群众都很喜欢,一天不戴就容易“感冒”。现在一下子摘掉了,帽檐遮蔽的视野露出来了,反而感到神清气爽。山顶上的渔村,就是苍溪脱下帽子的一个生动剪影。那么,就让“花儿慢慢摇”,摇过山梁,摇过嘉陵江,摇过鸡犬相闻的村庄……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