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光永:回水记忆319
发表时间:2022-05-22 15:33作者:黄光永 说到现在的回水场,那是新场,大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特大洪水后迁建的。 据查,回水场,唐代称蓼溪。回水在二百多年前兴场,在原回水公社红旗桥大队一队,因多槐树故称槐树坝。清咸丰七年(1857年)迁中河坝,当年遭洪水,次年迁“会灵庙”。由于嘉陵江经此回旋,改称回水坝,以坝名场。这就是回水老场。我的回水记忆,就是写记采访到的老场。 会灵庙 “会灵庙”处于回水老场中心。 共和国成立后作乡政府曾设于会灵庙。 目测有17米宽、30多米深。那地基,显然是于原有高包处再垒高过。 听老人说,“会灵庙”有三重大殿、三道趟梯,次第升高。 面临大街,庙门前阶下有广场穿过街心,两侧建有高耸入云的双斗桅杆,有槐树。步三级石阶而上正中庙门,高门阔扉,气势宏伟,门楼重阁,上下相连,翘角飞檐,左右对称,琉璃筒丽,建瓴走脊。飞檐上挂铜铃,风吹铃响,满场皆闻,夜深人静,可传十里之内。门前街沿近四米,左右有大小石狮二只。大石狮其形如象,面对古戏楼;小石狮背上坐有红木柱头,是为磉礅。大门有四,中间两扇高一丈二尺,左右两扇仅人高。非尊贵的客人或是重大节日,只开两边小门。大门有匾“会灵庙”。庙中间为三大殿,两边是偏殿。各殿有“中流砥柱”匾牌等,有相应的黑底金字楹联。 步入庙内,正中有药拍树一棵,左为文武财神,右为龙神。龙王殿内,青脸红发的龙王,手挽缠于腰间、口吐戏舌的奔蛇。文武财神殿内,头戴乌纱,容貌富态,身穿红袍,手持元宝的文财神;黑口黑面,是威风凛凛的武财神;送财童子站立两边。步四、五级台阶而上,有姊妹观音殿,殿前有生铁大钟;观音的泥塑神像上披挂满了求祈者奉献的红绸。观音像慈眉善目,栩栩如生,端庄大方,仪态万千,超凡脱俗,端坐莲台。两旁偏殿为山门土地和牛王菩萨。第二进内大殿又有几级趟梯,步九级上最后大殿,此殿最高最大,供“刘、关、张”,还有文昌、川主、老君、夫子、佛祖等。 诸神像中,文昌川主是木雕,其余为泥塑。木雕神像是用本地上好的椿芽木制作的,外用五色彩绘,内装五色丝线和五味香料。 会灵庙经过几次修缮,方成以上格局。“中流砥柱”匾额,许是抗战时所挂,如石门场就建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。 “会灵”,一说是诸神在此会聚,一说是它汇聚灵气。 81年特大洪水,全场唯“会灵庙”未被淹,无疑这是最高点。 苍溪各乡镇的庙宇差不多是三教合一,供奉释道儒诸神。会灵庙也是如此,想来三重大殿,除主殿供“刘、关、张”,文昌、川主、老君、夫子、佛祖、龙王、财神、送子观音外,一定还会有城隍、地藏、药王、弥勒……。 与县城一样,会灵庙每年的庙会可谓多多:一月八日药王会、二月二日文昌会、二月二十五日娘娘会、三月三日玄祖会、五月二十三日单刀会、七月二十一日财神会、八月一日城隍会等,最热闹的,当是五月二十五日的瘟祖会。 “瘟祖会”的行乡、游行为时三天,六人抬的大轿抬着行神文昌和川主,帝君头戴冕旒,身穿衮龙袍,端坐銮舆,肃静庄严。游行时,前擎旌旗,后张宝童翠盖、金爪钺斧、羽扇提炉等各种仪仗,并备各种掌盘,上铺红毡,放上各种古董玩物,珠宝,玉器,随后紧跟“顶马”,由独生男孩骑上枣红骏马,从会灵庙出发,穿过全场,上至九湾沟、坟湾沟到文家山、袁家大坪,再到沙溪浩;下至韩家山、李家山、肖家坝养生塘止。鼓乐喧天,鞭炮震耳。每家每户在大门外设香案、熏柏烟虔诚磕头,叫做“迎神”。 会灵庙的建筑应该是大水后乡政府搬走才被拆的。据说拆除时正殿的中梁上有康熙三十一年字样。回水场于清咸丰七年(1857年)迁中河坝,次年迁“会灵庙”。康熙三十一年为1692年,足见是先有会灵庙而后有场,它见证了回水老场逾百年历史。 会灵庙消失了,唯有那株巨大的药柏树,还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。 字库塔 字库塔,四川叫“字库”或“惜字宫”,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。 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?这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“惜字如金”、“敬天惜字”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俗。旧时,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,更不能有将之擦屁股之类的秽用举动,民间有种说法,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、瞎眼睛,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,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,都要统一收集起来,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。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,不但有专人,还有专门的礼仪,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。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“惜字会”,除了自愿外,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,也有的由地方政府、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。书籍在其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。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,磨损残破之后,是不得随意丢弃的,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,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,再点火焚化。 回水老场的东首,当年有字库塔。 据老人说,回水的字库塔,有丈多高,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,砖石中空结构。各层渐次内收直至塔顶,转角处挑角檐口、泥鳅背屋脊,底层有券拱形洞口,上书“敬惜字纸”四字,从这里送入字纸,烟则从塔顶的出烟口飘出来。 字库塔上的雕像,有主管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,有孔子、有财神等;字库塔第二层刻有碑文,有捐建人及民间帮会名单等;上边各层有文官、武官,文官身着朝服,腰系玉带,颌下三缕长须及胸;武官骑在猛虎之上,身披铠甲,手持钢鞭,威风八面;文官是造字的仓颉,被后世尊为“字圣”;而武将,就是武财神赵公明。字库塔显然既赐功名,又管钱财的。 字库塔,彰显着古代中国敬惜字纸的传统,以及对文字的敬畏。我们小时候学校的教室中,就放有字纸篓,收集废弃的字纸。 九十多岁的回水老人阎先生说,字库塔在回水下场的白家房屋侧边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读书的孩子,老师就要求捡了字纸要到字库去烧,烧干净后才能返校(教室中设立有字纸篓)。老师还请来一个白发苍苍的周姓老人给同学们讲他“惜字如金”的故事。老师说,周老一不吃烟,二不喝酒,三不赌钱,四不吃人家的饭,他每串门户,就是肚子饿,也总要人家才吃完饭才进门。他不辞辛劳、每天走家串户地收集废字纸,有的甚至是从人家壁缝内挖出来的,三天一场,两箩筐废字纸从周家坡挑进字库烧干净了他才歇息。周老自己说,“没吃没喝,内心才平静”,他还说,这样做,身体才健康,眼睛也清亮,全家人也不会患眼病。老师开的这个现场会,让学生们十分感动,师生们一齐高呼,向周老学习。 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场镇街口、书院寺庙之内、道路桥梁旁边,还有些大户人家则建在自家院里。我想,字库塔应是场迁“会灵庙”后建的,因为它建在场镇街口。回水场于清咸丰七年(1857年)迁中河坝,次年迁“会灵庙”。字库塔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可见回水场的字库塔,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。 据“苍溪文史资料第四辑”周承瞻先生文《苍溪的庙学和学堂》载,回水坝1906年就开办有初等小学堂,如此,回水小学足有百年历史了。回水人的“敬惜字纸”,可谓源远流长。 当年回水有白发苍苍的走家串户地收集、从人家壁缝内挖废字纸的老人,有供奉仓颉、文昌、孔圣等神位,并配以相应的楹联、吉祥图案等的别致精巧的字库塔,就是学校的教室中也设立有字纸篓。而如今,学生的旧书本作业本均被当作废品卖掉,人们几乎不知“字库塔”为何物。 世事的变化,“字库塔”及“敬惜字纸”习俗的消失,让我只有无奈,只有悲哀。 贞节牌坊 石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,用石材修建的牌坊,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、科第、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。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,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。又名牌楼,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,宣扬封建礼教,标榜功德。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,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,兼有祭祖的功能,牌坊更被海外当作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。 我对牌坊的印象,起源于琼瑶的一部电视剧《烟锁重楼》。电视剧中的七座牌坊,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,离我很远。 后来,我见到了广元柳桥的石牌坊,上有“清代,柳桥吕侯氏夫早逝不再嫁,精心侍奉公婆,抚弟至朝廷命官。嘉庆闻奏赐“节孝”,地方“奉旨旌表”,建此牌坊。1933年7月23日红四方面军在元坝子建立嘉陵县苏维埃,为宣传红军的政治纲领,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和实行土地革命,在石牌坊上錾刻28条标语,如“共产党万岁”、“扩大红军”、“平分土地”、“赤化全国”等等,后来人们称之为“红军牌坊”。柳桥石牌坊得以保存,显然与此有关。 当然,我也见过运山镇双牌村的牌坊,是重建的。双牌坊,是说的旧时此地有过的两座石牌坊,双牌村也因此得名。 这些牌坊,要么离我远,要么是重建的,我也是一听就丢一边去了。 其实回水也有过贞节牌坊,此牌坊是为阎啟林之妻文氏建的。文氏,二十三岁即守寡,含辛茹苦,冰清玉洁。 据2003年《阎氏宗谱》:贞节牌坊位于阎家坝牌坊院南侧,与堂屋相对座北面南距河仑不足五十米。七世祖阎启麟妻文氏,年二十三夫殁,抚孤守贞四十载,教了的方,名擢府庠。雍正五年奉旨建贞节牌坊一座(事载《苍溪县通志》忠孝节义篇)。牌坊为交叉四柱木架结构,下系四块雕有花纹的夹杆石座,飞檐翘角的檐楼、雀替斗拱、青白兰浮雕、典雅精致。牌坊中,中央高悬兰底黄字匾额,上书“贞节”两个大字,一枚红色方印镶刻于中央。左边书“旌表阎氏启麟妻文氏”,右边书“大清雍正五年二月吉日”。 雍正五年是公元一七二七年,毁于一九六六年,足见其见证了二百三十七年的风风雨雨。 阎氏丁末《宗谱》载:阎启麟字里荣,生于一六六四年,二十三岁卒。时文氏也时年二十三岁,同时已生二子二女。 牌坊前面有一块平整的大坝子,供族人观瞻、祭祖、告示、集会和举行重大活动。 回水离我们这么近,几乎是县城的北大门,而我却不知此地有牌坊! 为此,我查阅了清乾隆县志卷之二“烈女”篇,有“文氏,阎啟麟妻,年二十三夫殁,孝事孀姑,虽蔬必诚敬,以进教育稚子,名列宫墙,守节四十载,邑令孙毓玜详请建坊。”如此,坐实了回水有牌坊之说。 记得有苍溪方志专家说,现在的苍溪人,大多是从外地(湖广填四川)迁入的,本的土著少得多,被当年八大王剿四川时剿灭了(“八大王剿四川”发生在明末清初1645—1681年),那时的成都“惟茂林丰草,……俎豆之地,为豺狼之所穴,狐兔之所嗥”。而回水的阎氏一族,在张献忠第一次入川时,为避战乱,逃入今回塘湾以南马鸣战、赵村垭、文家垭、和尚嘴、逼身坡一带崇山峻岭中,躲过了那场杀戮。后回平坝居住,才有牌坊、牌坊院子等阎家大院及后代。 回水贞节牌坊的被毁,为后人了解这一段史实,增加了难度。 ( 2021-8-18草,2022-2-12改) |